孙玉胜(十年孙玉胜)
大家好,关于孙玉胜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来为大家分享一下关于十年孙玉胜的相关知识,文章篇幅可能较长,还望大家耐心阅读,希望本篇文章对各位有所帮助!
1原凤凰卫视艺术总监是谁
原凤凰卫视艺术总监是谁孙玉胜先生。
2021年2月24日获委任为凤凰卫视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之常务副总裁兼总编辑。
孙先生为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兼职教授。彼毕业于吉林大学,拥有经济学学士学位,并持有中国广播电影电视部高级编辑专业资格。于2021年6月22日获委任为凤凰卫视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执行董事。
2孙玉胜事件是什么事
1992年,央视时任台长杨伟光国外访问归来,找到了采访部的孙玉胜,要他创办一档早间节目。杨台长看人家BBC啥的,早间都有新闻,我们一个国家电视台,居然8点才开播,实在有点说不过去。
孙玉胜接到任务,找到另外三人。
分别是: 童宁、梁晓涛和时间。
台里的意见,是把旧节目包装一下,随便播播。反正那时,全国老百姓都没养成看早间节目的习惯。孙玉胜四个说,那多没意思,好不容易有块处女地,为什么不尝试点新东西?四人策划了一下,想做一本“电视新闻杂志”,分人物、新闻、生活服务三大块。后来觉得只播新闻太枯燥,童宁就让每天在办公室唱齐秦的王坚平入伙,做第四版块:音乐。
3河南省凤凰卫视广告部的经理叫什么名字
总部位于香港的凤凰卫视进行高层人事调整。据凤凰卫视内部通告,孙玉胜获任命为凤凰卫视常务副总裁,其工作向行政总裁负责。目前凤凰卫视董事会主席和行政总裁仍由创办人刘长乐担任。
据财新记者获取的凤凰卫视内部备忘录,该份通告由董事局主席、行政总裁刘长乐签发,签发日期为2月24日,内容为“重要人事任命”。孙玉胜将负责凤凰卫视节目企划、节目风格、节目内容、节目制作,协调各频道管理等项工作,其工作向行政总裁负责。
该通告被发送给凤凰卫视香港总部各部门、凤凰卫视深圳管理总部、凤凰新媒体、凤凰周刊等21个凤凰卫视相关部门。
公开资料显示,今年61岁的孙玉胜,1984年毕业于于吉林大学经济系,同年进入当时的中央电视台。孙玉胜曾任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副总编、副台长。央视网信息显示,去年12月,孙玉胜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编务会议成员的身份发表公开演讲。
凤凰卫视将进行高层人事调整的消息已流传多时。凤凰卫视()2月10日早上发布上市公司公告称,目前正考虑委任新人选出任行政总裁一职,以分开行政总裁及董事会主席的角色。不过公告补充说,变动也可能不会发生。
……
阅读更多内容,请点击链接:
凤凰卫视高层调整 孙玉胜出任常务副总裁
4孙玉胜的人物成就
开荒早间时段——“一个改变他人生轨迹的任务”
能够分配进中央电视台,曾经是很多大学毕业生的梦想。但是对于1984年毕业于吉林大学的孙玉胜来说,这份工作似乎并没有令他欣喜。因为,当时的电视远没有今天这样大的规模和影响,做电视对于经济学出身的他来说有点“阴差阳错”。
然而,“这个时期其实正是中国媒体实力大调整的前夜”,当时的孙玉胜并不知道迎接他的是一个即将步入黄金发展阶段的事业。
1992年,在一个洒满阳光的秋日早晨,时任央视新闻中心主任的章壮沂交给了孙玉胜一个改变他人生轨迹的任务:“台里决定把早间时段开发出来,已经物色了几个人,由你来牵头负责。”“早间”是什么?是露水清凉的林荫小道,还是热气腾腾的大饼油条?带着一个巨大的问号,孙玉胜开始了对早间节目的设计。
几经周折,首先确定下来的是一个新闻人物专栏,其次是关注社会的现场报道专栏,第三是生活服务专栏,第四是一个音乐电视点歌专栏。
接下来,人手的短缺问题马上凸显出来。孙玉胜说:“当时,事业单位的体制决定了我们只能在编制内考虑,而大家都有自己所属的栏目,能集中起来做早间节目的人很少,能集中起来制作我们想要的节目的人更少。”
于是,更多的人员物色开始瞄向台外。“办法不是我们拍脑袋想出来的,是形势逼出来的。”从刚开始的“只是过来干活”,到后来的社会公开招聘,早间时段的开发无意中也开辟了央视的第二用工制度。
在电视圈内,有人说当年的《东方时空》就像电视界的延安,一种强大的感召力让年轻知识分子从四面八方云集而来;也有人说,《东方时空》更像是电视界的深圳,新一轮新闻改革的实验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东方时空》——“改变中国人早晨不开电视机的习惯”
1992年春天,孙玉胜参与拍摄一部大型系列片,在广东街头一本杂志上看到了这句广告语:“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他说,此后多年来,每当默诵着这句古老的希腊谚语时,内心都会充满创业的激情。《新太阳60分》,就是孙玉胜受“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影响,为早间节目最初设计的名称。
然而,创意的兴奋还没有退去,时任台长杨伟光以一句“难道还有老太阳吗?”让孙玉胜的热情瞬间消失殆尽。
彼时的孙玉胜对“太阳”二字情有独钟。几轮考虑后,最终,替补名称《东方时空》横空出世。
1993年5月1日,孙玉胜和他那30来人的“临时工”队伍聚集在中央电视台二楼新闻播出机房,忐忑不安地观看他们的第一个爱子:《东方时空》首期节目。
清晨7点,崭新的电视节目《东方时空》,走进了千家万户,给亿万观众送去了中央电视台的第一声问候。“看完《东方时空》就像刚从南方的早市上拎回的一条正扑腾着的活鱼、一捆绿油油的青菜。”观众这样评论。“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东方时空》把长期以来高高在上、不容置疑的话语方式变为真诚亲切、聊天拉家常的话语方式,一经播出,大获成功。“《东方时空》改变了中国人早晨不开电视机的习惯。”海外媒体如此报道。“当时还没有意识到《东方时空》开启了一个电视新闻改革的时代。当时我们只是想把电视新闻节目做得更好看。”《东方时空》开播十年后,孙玉胜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东方时空》的影响超出了他的预期想象。
新闻评论部——“为自己的理想和中央电视台的荣誉尽职尽责”
“加入新闻评论部是我们自愿的选择,我们愿意为中央电视台的荣誉和尊严尽职尽责。在这里,我们崇尚求实、公正、平等、前卫。”
孙玉胜认为在他担任央视新闻评论部主任期间,最令他骄傲的是提议并主持起草了这个部训,这个部训也成为新闻评论部的文化灵魂。
新闻评论部曾经一度被视为中国电视改革的前沿阵地。
1993年12月2日,新闻评论部正式成立。1994年4月1日,《焦点访谈》开播。1996年3月16日,《实话实说》开播。1996年5月17日,《新闻调查》开播。1997年,香港回归72小时直播。1999年,澳门回归 48小时直播。1999年,国庆50周年直播……“多年里,新闻评论部乃至新闻中心的许多同仁都在为自己的理想和中央电视台的荣誉尽职尽责,甚至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他们始终令我欣赏和尊重。”孙玉胜说。
2000年,孙玉胜任中央电视台副总编辑,开始分管央视国际三年。
2003年3月,孙玉胜成为中央党校中青班第十九期学员。一年培训结束后,他兼任中央数字电视传媒有限公司总裁。
2005年5月,孙玉胜任中央电视台副台长,自此后他的名字开始与奥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至于当年新闻评论部的那些“牛人”,不少依然活跃在央视的新闻舞台,尤其是那些“名嘴”们,敬一丹、白岩松、水均益、崔永元、张泉灵、董倩、张宇……但凡遇到重大新闻事件,都少不了他们的身影。
“他们至今无法被超越。”孙玉胜说。
改变语态——“把媒体的视角放低”
《十年—— 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一书是孙玉胜在2003年写的有关央视十年电视新闻改革的故事,这本书在电视界几乎人手一本,且让很多人“读之不忍释手”。
白岩松曾在《十年》的读后感中写道,“无论是作为他的老部下,还是作为一个和他从未谋面的读者,翻开《十年》这本书,第一印象,可能就是无处不在的‘人’字。如果你愿意寻找,就还能看到一个关键词,那就是:理想主义。”
孙玉胜则说,写《十年》时,副题“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让他琢磨了好几个月,等到终于想出“语态”这个词时又在担心是否有造词的嫌疑。“当时我在网络上检索了一下,只有涉及到语法时才有‘语态’这个词。我当时想,这些节目最刻骨铭心的改变是什么?其实就是语态,把媒体的视角放低,不说大话,不说空话,用观众乐于接受的、平民化的表达方式。‘三贴近’首先是从叙述方式开始。”“‘真诚面对观众’不仅仅是一个口号,不仅仅宣扬着栏目的态度,它也是一种可以指导节目操作的方法”。孙玉胜的这本《十年》写得如此扎实,很难想象作者竟然是没有学过电视却干电视的人。
孙玉胜说,“刚入电视台的时候,广播学院、电影学院分配来的同事们喜欢津津乐道地扎堆说‘蒙太奇’,我一度以为是哪个外国记者的名字。”操作层面上,他“至今没有亲手拍摄过一部纪实节目”。
就是这样一个没有经过新闻专业培训的人,凭借着激情与执著,成为一名优秀的新闻人,被人们誉为“传媒英雄”。
1987年,孙玉胜采制的新闻《一条马路隔断了两个企业的产需联系》获全国新闻评比特等奖,
1993年,孙玉胜获中国新闻界编辑最高奖—— 首届“韬奋新闻奖”; 1995年,被评为“中国十大杰出青年”;1997年,被选为中共十五大代表。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