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后面一句)
大家好,关于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来为大家分享一下关于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后面一句的相关知识,文章篇幅可能较长,还望大家耐心阅读,希望本篇文章对各位有所帮助!
1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是什么意思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意思
1、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意思为:国家的大事,重在祭祀和军事。
2、春秋时周臣刘康公关于国家政事的论断。“祀”为祭礼,“戎”为兵事,兵事有“服”祭之礼。《左传》成公十三年,成肃公“受服于社,不敬”,刘康公评论日:“吾闻之,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谓命也。是以有动作礼义威仪之则,以定命也。能者养之以福,不能者败以取祸。是故君子勤礼,小人尽力;勤礼莫如致敬,尽力莫如敦笃,敬在养神,笃在守业。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有执胳,戎有受服,神之大节也。今成子惰,弃其命矣。”(《左传·成公十三年》)在神权思想统治社会的上古时代,祀神致福是社会生活中的头等大事。自殷周之际至于春秋战国,人本、民本思想虽已形成强大的思想潮流,但神权之余威依然笼罩社会,社会生活中的一切大事,几乎都要祭神问天。刘康公以“兵戎”并列于“祭祀”,反映出已认识到战争对国家生活的重要影响。故《孙子兵法》开篇强调“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始计》)。
2"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出自哪里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出自《左传·成公·成公十三年》。
一、原文
刘子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有执膰,戎有受脤,神之大节也。今成子惰,弃其命矣,其不反乎?”
二、释义
刘康公说:“国家的大事情,在于祭祀和战争。祭祀有分祭肉之礼,战争有受祭肉之礼,这是和神灵交往的大节。现在成子(指成肃公)表现出懒惰不恭,丢弃天命了,恐怕回不来了吧!”
三、解读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意在强调祭祀对于战争的重要性,反映了古代对鬼神的信奉。
扩展资料
《左传》《论语》等儒学经典中关于祭祀的论述
一、《左传》:“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解释:牛羊的牲畜以及玉帛,不能够缺少。
二、《论语·八佾篇》: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解释:祭祀祖先就像祖先真在面前,祭神就像神真在面前。孔子说:“我如果不亲自参加祭祀,那就和没有举行祭祀一样。”
三、《论语·述而篇》: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祇。’”子曰:“丘之祷久矣。”
解释:孔子病情严重,子路向鬼神祈祷。孔子说:“有这回事吗?”子路说:“有的。《诔》文上说:‘为你向天地神灵祈祷。’”孔子说:“我很久以来就在祈祷了。”
3“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出自哪里?
刘子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有执膰,戎有受脤,神之大节也。今成子惰,弃其命矣,其不反乎?
出自《左传·成公·成公十三年》
4国之大事 在祀与戎.什么意思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是《左传》里的话,见于成公十三年,出自刘康公的一段说辞。意思是:国家的重大事务,在于祭祀与战争。
事情的起因是晋侯要攻打秦国,派特使郤锜向鲁成公借兵,但这位郤锜在行事的过程中,不够恭敬有礼,因此遭到孟献子的非议。孟献子是鲁成公的高级副手,遇有朝拜周王等重要事宜,每与之同行。该孟氏批评郤锜说:“礼,身之干也。敬,身之基也。郤子无基。且先君之嗣卿也,受命以求师,将社稷是卫,而惰,弃君命也。不亡何为?”
等于说郤氏的失礼不敬有负君命,无异于自己找死。因为在孟氏看来,礼的重要相当于人的躯干,而敬则是人的立身之地,失礼不敬将导致无以立足。何况这位特使郤锜是晋景公的上卿之子,现在又作景公的儿子晋厉公的上卿,是为“嗣卿”,地位不可谓不显要。越是地位显要的官员如果行事不敬,后果越发严重。
而当同年三月,鲁成公与晋侯朝拜周简王,会同刘康公、成肃公准备一起伐秦的时候,成肃公在社庙接受祭品,也发生了失礼不敬的行为,这引起了刘康公的强烈不满,大发议论说:“吾闻之,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谓命也。是以有动作礼义威仪之则,以定命也。
能者养以之福,不能者败以取祸。是故君子勤礼,小人尽力,勤礼莫如致敬,尽力莫如敦笃。敬在养神,笃在守业。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有执膰,戎有受脤,神之大节也。今成子惰,弃其命矣,其不反乎。”这段议论的名句便是“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扩展资料
“祀”即祭祀活动,在传统社会是为祭礼,仪式庄严而隆重。“戎”则是军事行动,对一国而言,是不得已而采取的战略举措。两者同为“国之大事”应无问题。因此一旦涉此二事,必须严谨如仪,慎之又慎。
具体说,起码要守住“敬”这个礼仪环节。因此刘康公对成肃公的批评,以及前面提到的孟献子对郤锜的指斥,都是把“敬”提到“礼”与“不礼”的原则高度。出征时,“受脤”是“神之大节”,不敬的行为既不符合戎典,又有悖于祭礼。“祀与戎”两件大事,都因这位成肃公的不敬而遭到了破坏。
事实上,《左传》里有不少战例,都是因为国与国之间的失礼不敬,而构成兵戎相见的导火索。例如桓公二年:“秋七月,杞侯来朝,不敬。杞侯归,乃谋伐之。”同年九月:“入杞,讨不敬也。”宣公十二年,潘党曰:“古者明王伐不敬,取其鲸鲵而封之,以为大戮,于是乎有京观,以惩淫慝。”
成公二年,“晋侯使巩朔献齐捷于周,王弗见,使单襄公辞焉,曰:‘蛮夷戎狄,不式王命,淫湎毁常,王命伐之,则有献捷,王亲受而劳之,所以惩不敬,劝有功也。’”定公六年,范献子言于晋侯曰:“以君命越疆而使,未致使而私饮酒,不敬二君,不可不讨也。”斯可见作为“国之大事”的“祀与戎”,不仅“祀”的时候直接与敬相关,“戎”也常常关乎是否有敬存焉。
国与国之间交往中的失敬,极易导致交恶,甚至走到极端,犹不思转圜,忍无可忍,便只好兵戎相见,是为大不敬也。《礼记·曲礼》云:“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安民哉。”则“敬”为“安定辞”,小则可令一个人身心安适,中则可使家庭和睦,大则可以安国安民,岂虚言哉,岂虚言哉!
5“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是什么意思
1、兵器;武器。
3、军事;军队。
4、我国古代称西方的民族。
5、姓。
出处:出自《左传·成公·成公十三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释义:国家的大事情,在于祭祀和战争。
戎的部首:戈部
笔画总数:6
五笔86版:ade
五笔98版:ade
仓颉号码:ij
汉字结构:右上包围结构
扩展资料
相关组词:戎装 戎马 元戎 兵戎 从戎 戎行 戎机 戎校
1、兵戎
造句:杭索说:“无论需要多长时间,柬埔寨政府仍会保持镇静,仍会通过各种新途径来谋求和平。柬埔寨方面永远不想发生冲突,不想双方兵戎相见。”
解释:指武器、军队:~相见(武装冲突的婉辞)。
2、戎装
造句:这群利比里亚铁道工人的际遇,可能是事况终于有所改善的微弱迹象.他们当中有些人才刚刚卸下戎装,换上工作服和安全帽.
解释:<书>军装。
3、戎马
造句:曾经领导埃及“二月革命”的领袖,76岁戎马一生,侯赛因。坦塔维元帅,他的鞋子最近在清真寺被偷了(穆斯林信徒祈祷时要脱鞋)。
解释:<书>军马,借指从军、作战:~生涯。
4、戎行
造句:嗯,如今看来,只需华盛顿曾经承受啦该号令他地戎行在这棵树地时分,他必需做得跪下来。
解释:<书>军旅;行伍:久历~。
5、从戎
造句:他从戎前的经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从出生到1824年,是罗泽南的少年时代,是他求学的阶段;
解释:<书>参军:投笔~。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